2025年9月11日,我院特邀校科学技术处石文峰副处长主讲,于13教301室举办“以科技奖励为目标的科研规划”报告会,会议由副院长胡玉耀主持。我院科研骨干齐聚一堂,共谋科技创新与成果凝练之路。
会议围绕科技奖励申报的核心逻辑展开,深入剖析了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及专利奖的申报条件与评审要点。石处长强调,科技奖励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创新链条完整性与影响力的综合检验。他指出:“技术发明奖重在解决‘从0到1’的原始创新,科技进步奖则聚焦‘从1到100’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针对不同奖项,申报团队需精准对标,在知识产权布局、产学研合作、成果影响力等方面提前谋划、系统构建。
在知识产权策略方面,会议明确提出“以报奖为目标进行专利布局”的先进理念,倡导通过高质量主专利与外围专利组合形成“密实篱笆墙”,全面提升核心技术的保护强度与转化价值。同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高水平论文、专著等均被纳入成果支撑体系,凸显多维度成果集成的重要性。
科研项目是科技奖励的重要基石。会议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成果产出提供坚实支撑,更在评审中显著增强成果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学校将持续推动“山东好成果”推荐机制,助力优秀成果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与传播。
为确保申报工作高效推进,学校已构建“梯次化、全周期”服务体系。自2026年起将分年度规划申报梯队,优先支持准备充分、团队稳定的项目。每年11月至12月,学校将组织专项培训、专家两轮把关及模拟答辩,全面提升材料质量与答辩表现。学院层面即将出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奖励培育资助办法与实施细则》,并将于11月开展院内评选,形成“校—院”联动、层层递进的培育机制。
会议特别提醒广大科研人员,科技奖励申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杜绝“临时拼凑”“依赖他人撰写”等误区,申报人应亲自主导、深度参与,确保创新故事逻辑清晰、亮点突出、证据充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唯有早规划、强协作、精打磨,方能在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场政策解读与经验分享的盛会,更吹响了我院向高层次科技奖励进军的号角。此次会议旨在系统提升我院科研人员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申报政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强化科技成果培育的前瞻性与战略性布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奖励突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