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21年度工作总结

项目

关键指标和教师岗位任务完成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

1.自动化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完成认证自评报告。

2.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教改研究项目1项,省一流教材2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获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7项。

3.获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

4.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12项,其他类竞赛省部级以上107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9项、省级8项。

5.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03%。

6.“四叶草”暑期社会实践团获全国大学生百强实践团队。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青年博士6人。

2.入选学校 “双百工程”二层次1人四层次1人。

三、科研与服务社会

1.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淄博市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

2.获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到位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发表SCI、EI期刊论文77篇核心期刊论文6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

3.制定中国电子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

4.联合承办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入选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互联网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1.电气工程学科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建设名单。

2.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3.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项,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项;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教改研究项目2项,优秀导师3人,优秀导学团队1个。

4.研究生首位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4篇,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1项,正式就业率94.4%,参加国际会议11人次。

2021年,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方略和重大举措,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内涵建设作为发展主题。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结合,强力推进专业建设,聚焦“五育”并举,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抓实学生安全、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育并举,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梯队团队建设。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党的建设和基础工

作情况

1.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加强学生和对应系室教工党支部联系协同,党支部、党员在学科建设、工程认证、一流专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抓党建突破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结项优秀并推荐到省教育工委参评,学院党委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人获山东省辅导员年度人物。

2.加强制度建设,修定学院党委、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规范学院“三重一大”决策;以“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为题,进行师德师风知识学习测试,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抓实课程思政党支部抓手,培育孙贤明、隋琦等课程思政名师,建设《电磁场》等5门示范课,牵头“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示范中心。

3.建设团结合作、奋发有为的班子,年内推荐提拔两名正处级干部,1名副处干部和1名院长助理,落实党风廉政和“一岗双责”,群众反映良好。

4.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百年及“奋战‘十四五’,我该干什么”大讨论,在7#楼建教工之家、教师、博士工作室;在建档立卡学生中开展“一张车票暖归途”送爱心;完成13#5楼自习室修缮;歌尔股份引资20万元,在13#3楼建学生学习活动区等,为师生办实事。

特色工作和做法(工作任务之外)

1. 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OBE”理念为指导,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构改革。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成专家进校考查。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3. 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建设名单,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电气工程学科。

4. 创新学生管理方法,推进辅导员“三贴近”一线工作法,每天进宿舍一小时工作法和“两条线一抽查”查寝制度;推进本科+研究生双导航、以考促学学风建设模式。

未完成的年度任务目标

 

1. 引进博士数量不足

主要原因:(1)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均是社会需求旺盛的学科专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出口较多;(2)受疫情等影响,学院人才引进方法、引进力度依然不够。

未来要广泛发动,引导鼓励学院全体教师都当伯乐;积极外出宣传推介有重点的与博士个人联系交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少,到位经费总量偏低

主要原因:多数教师偏重应用开发,与其他新兴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导致高质量研究论文少、国家基金项目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较为分散,部分教师没有固定研究方向,稳定的研究团队少,没有形成科研合力,导致学院总体上承担项目的能力不强;学院层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的组织推进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后期要引导学院教师加强应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基金类课题和重大纵横向课题的承担能力;凝练梳理研究方向,推进学术梯队团队建设;加强国家基金申报的辅导与督导,从基金选题到申请书撰写修改,学院全程推进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