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就业”工作思路,采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加强教育指导为、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的工作措施,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员参与,取得显著成绩。几年来,毕业生就业面向广,一次性正式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一大批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专家和骨干,在供电、信息通讯、自动化、高等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多次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就业质量奠定了坚持的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制订出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强二实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一强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二实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实施了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卓越工程师(国防生)人才培养创新计划。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了解对其在单位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根据情况对培养计划和工作安排作出调整。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体系,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实施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训练计划,鼓励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立学生“博士助理”和“科研助理”岗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组装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智能小汽车竞赛、无线电测向等为主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绩突出。近三年以来,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等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86人次,省级奖励239人次;在学校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立项中,共有123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准立项。
学院结合学生实际,实施指导、服务、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点面结合,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通过举办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创业教育报告会等活动,利用网站、宣传栏、QQ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层次和方向的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和就业服务。其次,开拓市场,畅通信息,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就业市场调研和开发力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等措施,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院根据各专业行业背景,紧密结合行业特点,打造就业特色。特别是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在继续巩固省内各级供电公司这一重要就业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与省外电力系统的长期用人合作关系,与IT行业多家企业进行了广泛合作,为毕业生就业开拓了渠道。毕业生近2年来签约国家电网200余人,五大发电集团近近百人,济南铁路局60余人,长城汽车、五征集团、歌尔声学、浪潮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