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是他们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对未来参与者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推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健康的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深化和提高的。不同的学者亦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就提出过心理健康的十项要求:心理学家斯科特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75条的心理健康标准。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总结如下:

  1、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而持久的记忆力,良好的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这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妥善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他们乐于与人交往,接受并悦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不敢面对现实或怨天尤人者则无法适应现实,他们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总是处于优势,他们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对不良情绪能通过正常渠道加以宣泄,能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若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或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适应、不稳定,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具有合理的行为
 这是健康心理的具体表现。合理的行为是指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和社会角色一致,并且具有一贯性和理智性。有些大学生不尊重师长,不善待同学,行为冲动盲目,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行为表现。

  5、具有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即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行为统一一致。

  6、优良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明确而合理的目的,在实现目的过程中能排除各种困难和克制自己不良欲望,表现出的是果断、坚韧、克制、有毅力。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如;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增多等。从生源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多;从年龄来看,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现今,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